最新规定!事关减刑、假释!

作者:逃之夭夭 时间:2024-05-03 分类:法律法规
最新规定!事关减刑假释!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积极落实党中央关于完善刑罚执行制度的决策部署,经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审议通过,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印发《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审查财产性判项执行问题的规定》。
减刑、假释作为重要的刑罚执行变更制度,与财产性判项执行密切相关。一方面,将财产性判项执行与减刑、假释关联,能够激励罪犯积极履行生效刑事裁判的财产性判项,提升财产性判项执行率;另一方面,这充实了“确有悔改表现”这一减刑、假释条件的判断标准,使加强减刑、假释案件实质化审理有了新抓手。
然而,在关联机制的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关联标准不统一、履行能力判断困难等。针对这些问题,《规定》给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
《规定》明确,财产性判项的执行情况是办理减刑、假释案件时判断罪犯是否确有悔改表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财产性判项未履行完毕的罪犯,应着重审查其履行能力。具体审查将以法院的执行情况为基础,结合罪犯的财产申报、实际拥有财产情况及在服刑期间的消费等状况,递进式地认定其履行能力。
《规定》还对关联规则进行了统一,要求有履行能力的罪犯必须在履行完后方可减刑、假释;确有履行能力却拒不履行的,不认定其确有悔改表现,不予减刑、假释;确无履行能力的,则不影响对其悔改表现的认定。同时,《规定》明确了罪犯被裁定减刑、假释后,如发现其确有履行能力或虚假申报、故意隐瞒财产等严重情节的处理方式。
此外,《规定》还强调了民事赔偿责任优先原则,并完善了相关配套制度。《规定》的实施,对于依法公正办理减刑、假释案件,正确处理减刑、假释与财产性判项执行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法释〔2024〕5号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审查财产性判项
执行问题的规定
(2024年1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910次会议通过,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
为确保依法公正办理减刑、假释案件,正确处理减刑、假释与财产性判项执行的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结合司法实践,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人民法院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必须审查原生效刑事或者刑事附带民事裁判中财产性判项的执行情况,以此作为判断罪犯是否确有悔改表现的因素之一。
财产性判项是指生效刑事或者刑事附带民事裁判中确定罪犯承担的被依法追缴、责令退赔、罚金、没收财产判项,以及民事赔偿义务等判项。
第二条  人民法院审查财产性判项的执行情况,应将执行法院出具的结案通知书、缴付款票据、执行情况说明等作为审查判断的依据。
人民法院判决多名罪犯对附带民事赔偿承担连带责任的,只要其中部分人履行全部赔偿义务,即可认定附带民事赔偿判项已经执行完毕。
罪犯亲属代为履行财产性判项的,视为罪犯本人履行。
第三条  财产性判项未执行完毕的,人民法院应当着重审查罪犯的履行能力。
罪犯的履行能力应根据财产性判项的实际执行情况,并结合罪犯的财产申报、实际拥有财产情况,以及监狱或者看守所内消费、账户余额等予以判断。
第四条  罪犯有财产性判项履行能力的,应在履行后方可减刑、假释。
罪犯确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的,不予认定其确有悔改表现,除法律规定情形外,一般不予减刑、假释。
罪犯确无履行能力的,不影响对其确有悔改表现的认定。
罪犯因重大立功减刑的,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处理,一般不受财产性判项履行情况的影响。
第五条  财产性判项未执行完毕的减刑、假释案件,人民法院在受理时应当重点审查下列材料:
(一)执行裁定、缴付款票据、有无拒不履行或者妨害执行行为等有关财产性判项执行情况的材料;
(二)罪犯对其个人财产的申报材料;
(三)有关组织、单位对罪犯实际拥有财产情况的说明;
(四)不履行财产性判项可能承担不利后果的告知材料;
(五)反映罪犯在监狱、看守所内消费及账户余额情况的材料;
(六)其他反映罪犯财产性判项执行情况的材料。
上述材料不齐备的,应当通知报请减刑、假释的刑罚执行机关在七日内补送,逾期未补送的,不予立案。
第六条  财产性判项未履行完毕,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罪犯确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
(一)拒不交代赃款、赃物去向的;
(二)隐瞒、藏匿、转移财产的;
(三)妨害财产性判项执行的;
(四)拒不申报或者虚假申报财产情况的。
罪犯采取借名、虚报用途等手段在监狱、看守所内消费的,或者无特殊原因明显超出刑罚执行机关规定额度标准消费的,视为其确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
上述情形消失或者罪犯财产性判项执行完毕六个月后方可依法减刑、假释。
第七条  罪犯经执行法院查控未发现有可供执行财产,且不具有本规定第六条所列情形的,应认定其确无履行能力。
第八条  罪犯被判处的罚金被执行法院裁定免除的,其他财产性判项未履行完毕不影响对其确有悔改表现的认定,但罪犯确有履行能力的除外。
判决确定分期缴纳罚金,罪犯没有出现期满未缴纳情形的,不影响对其确有悔改表现的认定。
第九条  判处没收财产的,判决生效后,应当立即执行,所执行财产为判决生效时罪犯个人合法所有的财产。除具有本规定第六条第一款所列情形外,没收财产判项执行情况一般不影响对罪犯确有悔改表现的认定。
第十条  承担民事赔偿义务的罪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影响对其确有悔改表现的认定:
(一)全额履行民事赔偿义务,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下落不明或者拒绝接受,对履行款项予以提存的;
(二)分期履行民事赔偿义务,没有出现期满未履行情形的;
(三)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对罪犯表示谅解,并书面放弃民事赔偿的。
第十一条  因犯罪行为造成损害,受害人单独提起民事赔偿诉讼的,人民法院办理减刑、假释案件时应对相关生效民事判决确定的赔偿义务判项执行情况进行审查,并结合本规定综合判断罪犯是否确有悔改表现。
承担民事赔偿义务的罪犯,同时被判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的,应当先承担民事赔偿义务。对财产不足以承担全部民事赔偿义务及罚金、没收财产的罪犯,如能积极履行民事赔偿义务的,在认定其是否确有悔改表现时应予以考虑。
第十二条  对职务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诈骗犯罪、组织(领导、参加、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等罪犯,不积极退赃、协助追缴赃款赃物、赔偿损失的,不认定其确有悔改表现。
第十三条  人民法院将罪犯交付执行刑罚时,对生效裁判中有财产性判项的,应当将财产性判项实际执行情况的材料一并移送刑罚执行机关。
执行财产性判项的人民法院收到刑罚执行机关核实罪犯财产性判项执行情况的公函后,应当在七日内出具相关证明,已经执行结案的,应当附有关法律文书。
执行财产性判项的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发现财产性判项未执行完毕的罪犯具有本规定第六条第一款第(一)(二)(三)项所列情形的,应当及时将相关情况通报刑罚执行机关。
第十四条  人民法院办理减刑、假释案件中发现罪犯确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的,裁定不予减刑、假释,或者依法由刑罚执行机关撤回减刑、假释建议。
罪犯被裁定减刑、假释后,发现其确有履行能力的,人民法院应当继续执行财产性判项;发现其虚假申报、故意隐瞒财产,情节严重的,人民法院应当撤销该减刑、假释裁定。
第十五条  本规定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此前发布的司法解释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对于减刑、假释的财产性判项的执行问题,哪些情况下会导致减刑、假释的申请被驳回?
财产性判项未履行完毕,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
拒不交代赃款、赃物去向。
隐瞒、藏匿、转移财产。
妨害财产性判项执行。
拒不申报或者虚假申报财产情况。
罪犯经执行法院查控未发现有可供执行财产,但具有本规定第六条所列情形。
罪犯采取借名、虚报用途等手段在监狱、看守所内消费,或无特殊原因明显超出刑罚执行机关规定额度标准消费,且被视为确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
人民法院办理减刑、假释案件中发现罪犯确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执行标准和判断可能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法院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决定是否批准减刑、假释的申请。
除了规定中的四种情况,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法院对减刑、假释申请的批准?
除了规定中提到的因素外,以下因素也可能影响法院对减刑、假释申请的批准:
在狱表现:包括遵守监狱规章制度、积极参加改造活动等。
犯罪性质和情节:严重罪行或情节恶劣的犯罪可能对批准产生不利影响。
累犯情况:有累犯记录可能使批准变得更加困难。
犯罪后的态度:如是否认罪悔罪、积极配合调查等。
社会影响: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程度。
个人情况变化:如健康状况、家庭状况等的重大变化。
狱中教育和职业培训成果:是否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就。
被害人意见:被害人的态度和意见可能对法院决策产生影响。
社区支持和监管条件:社区是否具备监管和支持罪犯假释后的条件。
犯罪时的年龄和个人经历:年轻或有特殊背景的罪犯可能会得到不同的考虑。
法院会综合评估各种因素,以确保减刑、假释的决定符合法律和社会的利益。
除了法院的评估,还有哪些其他因素会影响减刑、假释申请的批准?
除了法院的评估,以下是一些可能影响减刑、假释申请批准的其他因素:
监狱管理部门的建议:他们对罪犯在服刑期间的表现有直接观察和了解。
检察机关的意见:对法律执行进行监督。
社会公众的看法和舆论压力:可能对决策产生一定影响。
罪犯的个人背景和家庭状况:如家庭支持、家庭成员的状况等。
罪犯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包括心理健康状况、改造的积极性等。
犯罪后的赔偿和修复措施:如对被害人的赔偿、社会关系的修复等。
法律政策和司法解释的变化:可能影响对减刑、假释的标准和要求。
罪犯的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成果:体现其再社会化的能力。
服刑期间的行为表现记录:包括遵守纪律、参与劳动等方面。
犯罪的具体情节和后果:严重程度和社会危害性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法院对减刑、假释申请的批准决策。

最新规定!事关减刑、假释!


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审查财产性判项执行问题的规定


最新规定!事关减刑、假释!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积极落实党中央关于完善刑罚执行制度的决策部署,经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审议通过,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印发《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审查财产性判项执行问题的规定》。

减刑、假释作为重要的刑罚执行变更制度,与财产性判项执行密切相关。一方面,将财产性判项执行与减刑、假释关联,能够激励罪犯积极履行生效刑事裁判的财产性判项,提升财产性判项执行率;另一方面,这充实了“确有悔改表现”这一减刑、假释条件的判断标准,使加强减刑、假释案件实质化审理有了新抓手。

然而,在关联机制的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关联标准不统一、履行能力判断困难等。针对这些问题,《规定》给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

《规定》明确,财产性判项的执行情况是办理减刑、假释案件时判断罪犯是否确有悔改表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财产性判项未履行完毕的罪犯,应着重审查其履行能力。具体审查将以法院的执行情况为基础,结合罪犯的财产申报、实际拥有财产情况及在服刑期间的消费等状况,递进式地认定其履行能力。

《规定》还对关联规则进行了统一,要求有履行能力的罪犯必须在履行完后方可减刑、假释;确有履行能力却拒不履行的,不认定其确有悔改表现,不予减刑、假释;确无履行能力的,则不影响对其悔改表现的认定。同时,《规定》明确了罪犯被裁定减刑、假释后,如发现其确有履行能力或虚假申报、故意隐瞒财产等严重情节的处理方式。

此外,《规定》还强调了民事赔偿责任优先原则,并完善了相关配套制度。《规定》的实施,对于依法公正办理减刑、假释案件,正确处理减刑、假释与财产性判项执行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法释〔2024〕5号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审查财产性判项

执行问题的规定

(2024年1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910次会议通过,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

为确保依法公正办理减刑、假释案件,正确处理减刑、假释与财产性判项执行的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结合司法实践,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人民法院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必须审查原生效刑事或者刑事附带民事裁判中财产性判项的执行情况,以此作为判断罪犯是否确有悔改表现的因素之一。

财产性判项是指生效刑事或者刑事附带民事裁判中确定罪犯承担的被依法追缴、责令退赔、罚金、没收财产判项,以及民事赔偿义务等判项。

第二条  人民法院审查财产性判项的执行情况,应将执行法院出具的结案通知书、缴付款票据、执行情况说明等作为审查判断的依据。

人民法院判决多名罪犯对附带民事赔偿承担连带责任的,只要其中部分人履行全部赔偿义务,即可认定附带民事赔偿判项已经执行完毕。

罪犯亲属代为履行财产性判项的,视为罪犯本人履行。

第三条  财产性判项未执行完毕的,人民法院应当着重审查罪犯的履行能力。

罪犯的履行能力应根据财产性判项的实际执行情况,并结合罪犯的财产申报、实际拥有财产情况,以及监狱或者看守所内消费、账户余额等予以判断。

第四条  罪犯有财产性判项履行能力的,应在履行后方可减刑、假释。

罪犯确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的,不予认定其确有悔改表现,除法律规定情形外,一般不予减刑、假释。

罪犯确无履行能力的,不影响对其确有悔改表现的认定。

罪犯因重大立功减刑的,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处理,一般不受财产性判项履行情况的影响。

第五条  财产性判项未执行完毕的减刑、假释案件,人民法院在受理时应当重点审查下列材料:

(一)执行裁定、缴付款票据、有无拒不履行或者妨害执行行为等有关财产性判项执行情况的材料;

(二)罪犯对其个人财产的申报材料;

(三)有关组织、单位对罪犯实际拥有财产情况的说明;

(四)不履行财产性判项可能承担不利后果的告知材料;

(五)反映罪犯在监狱、看守所内消费及账户余额情况的材料;

(六)其他反映罪犯财产性判项执行情况的材料。

上述材料不齐备的,应当通知报请减刑、假释的刑罚执行机关在七日内补送,逾期未补送的,不予立案。

第六条  财产性判项未履行完毕,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罪犯确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

(一)拒不交代赃款、赃物去向的;

(二)隐瞒、藏匿、转移财产的;

(三)妨害财产性判项执行的;

(四)拒不申报或者虚假申报财产情况的。

罪犯采取借名、虚报用途等手段在监狱、看守所内消费的,或者无特殊原因明显超出刑罚执行机关规定额度标准消费的,视为其确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

上述情形消失或者罪犯财产性判项执行完毕六个月后方可依法减刑、假释。

第七条  罪犯经执行法院查控未发现有可供执行财产,且不具有本规定第六条所列情形的,应认定其确无履行能力。

第八条  罪犯被判处的罚金被执行法院裁定免除的,其他财产性判项未履行完毕不影响对其确有悔改表现的认定,但罪犯确有履行能力的除外。

判决确定分期缴纳罚金,罪犯没有出现期满未缴纳情形的,不影响对其确有悔改表现的认定。

第九条  判处没收财产的,判决生效后,应当立即执行,所执行财产为判决生效时罪犯个人合法所有的财产。除具有本规定第六条第一款所列情形外,没收财产判项执行情况一般不影响对罪犯确有悔改表现的认定。

第十条  承担民事赔偿义务的罪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影响对其确有悔改表现的认定:

(一)全额履行民事赔偿义务,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下落不明或者拒绝接受,对履行款项予以提存的;

(二)分期履行民事赔偿义务,没有出现期满未履行情形的;

(三)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对罪犯表示谅解,并书面放弃民事赔偿的。

第十一条  因犯罪行为造成损害,受害人单独提起民事赔偿诉讼的,人民法院办理减刑、假释案件时应对相关生效民事判决确定的赔偿义务判项执行情况进行审查,并结合本规定综合判断罪犯是否确有悔改表现。

承担民事赔偿义务的罪犯,同时被判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的,应当先承担民事赔偿义务。对财产不足以承担全部民事赔偿义务及罚金、没收财产的罪犯,如能积极履行民事赔偿义务的,在认定其是否确有悔改表现时应予以考虑。

第十二条  对职务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诈骗犯罪、组织(领导、参加、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等罪犯,不积极退赃、协助追缴赃款赃物、赔偿损失的,不认定其确有悔改表现。

第十三条  人民法院将罪犯交付执行刑罚时,对生效裁判中有财产性判项的,应当将财产性判项实际执行情况的材料一并移送刑罚执行机关。

执行财产性判项的人民法院收到刑罚执行机关核实罪犯财产性判项执行情况的公函后,应当在七日内出具相关证明,已经执行结案的,应当附有关法律文书。

执行财产性判项的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发现财产性判项未执行完毕的罪犯具有本规定第六条第一款第(一)(二)(三)项所列情形的,应当及时将相关情况通报刑罚执行机关。

第十四条  人民法院办理减刑、假释案件中发现罪犯确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的,裁定不予减刑、假释,或者依法由刑罚执行机关撤回减刑、假释建议。

罪犯被裁定减刑、假释后,发现其确有履行能力的,人民法院应当继续执行财产性判项;发现其虚假申报、故意隐瞒财产,情节严重的,人民法院应当撤销该减刑、假释裁定。

第十五条  本规定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此前发布的司法解释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对于减刑、假释的财产性判项的执行问题,哪些情况下会导致减刑、假释的申请被驳回?

财产性判项未履行完毕,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

拒不交代赃款、赃物去向。

隐瞒、藏匿、转移财产。

妨害财产性判项执行。

拒不申报或者虚假申报财产情况。

罪犯经执行法院查控未发现有可供执行财产,但具有本规定第六条所列情形。

罪犯采取借名、虚报用途等手段在监狱、看守所内消费,或无特殊原因明显超出刑罚执行机关规定额度标准消费,且被视为确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

人民法院办理减刑、假释案件中发现罪犯确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执行标准和判断可能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法院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决定是否批准减刑、假释的申请。


除了规定中的四种情况,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法院对减刑、假释申请的批准?

除了规定中提到的因素外,以下因素也可能影响法院对减刑、假释申请的批准:

在狱表现:包括遵守监狱规章制度、积极参加改造活动等。

犯罪性质和情节:严重罪行或情节恶劣的犯罪可能对批准产生不利影响。

累犯情况:有累犯记录可能使批准变得更加困难。

犯罪后的态度:如是否认罪悔罪、积极配合调查等。

社会影响: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程度。

个人情况变化:如健康状况、家庭状况等的重大变化。

狱中教育和职业培训成果:是否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就。

被害人意见:被害人的态度和意见可能对法院决策产生影响。

社区支持和监管条件:社区是否具备监管和支持罪犯假释后的条件。

犯罪时的年龄和个人经历:年轻或有特殊背景的罪犯可能会得到不同的考虑。

法院会综合评估各种因素,以确保减刑、假释的决定符合法律和社会的利益。


除了法院的评估,还有哪些其他因素会影响减刑、假释申请的批准?

除了法院的评估,以下是一些可能影响减刑、假释申请批准的其他因素:

监狱管理部门的建议:他们对罪犯在服刑期间的表现有直接观察和了解。

检察机关的意见:对法律执行进行监督。

社会公众的看法和舆论压力:可能对决策产生一定影响。

罪犯的个人背景和家庭状况:如家庭支持、家庭成员的状况等。

罪犯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包括心理健康状况、改造的积极性等。

犯罪后的赔偿和修复措施:如对被害人的赔偿、社会关系的修复等。

法律政策和司法解释的变化:可能影响对减刑、假释的标准和要求。

罪犯的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成果:体现其再社会化的能力。

服刑期间的行为表现记录:包括遵守纪律、参与劳动等方面。

犯罪的具体情节和后果:严重程度和社会危害性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法院对减刑、假释申请的批准决策。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jykss.com/post/6819.html


部分信息来源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部分信息可能不准确,如果有任何疑问可以给我们留言或者联系我们

我们将尽最大努力为大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且承诺我们是完全免费公益的!

您也可以点击这里复制我们的微信号并打开微信添加我们为好友


我们的邮箱: comment@jykss.com secpol@qq.com

联系方式:
微信号:jykss_com
QQ号:336082497
您也可以给我们留言:留言本

您的宝贵意见将会是我们更新和维护的动力源泉!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底部导航>>>>

分享:

支付宝

微信

今日更新76544文章 陇ICP备2023001240号-1

甘公网安备62122202000144号

网站地图:sitemap sitema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