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明明制定好了晚上1小时的学习计划,刚开始两天进行得很顺利,但第三天晚上你偶然打开了好看的电视剧,事情就变得不一样了。
你不再像之前那样晚上学习1小时,而是整晚躺在床上看剧,一看就到凌晨两三点。而你在看剧的同时,还会沉浸在一种既快乐又内疚的情绪里。
其实,这种情绪并不少见:
“工作ddl就在今天早上十点,本想抱着电脑在家加班,却忍不住打开b站,刷了一晚上鬼畜视频和cp剪辑视频。”
“明明正在减肥,却忍不住吃了一口蛋糕,结果胃的开关,'啪' 一下被打开了,点了一堆烤串啤酒,吃得比减肥前还多。”
“每天都在喊工作太累了,一看消消乐打到了4620 关?”
相信你我都经历过这种矛盾的心情。这种一边快乐一边自责的情绪,心理学上叫做“罪恶快感”(guilty pleasures)。
01
什么是罪恶快感
“罪恶快感”一词,最早是上世纪80年代传媒界的用词,被用于指代一类媒体使用,例如观看肥皂剧、阅读言情小说、在工作时间浏览网络垃圾信息等。
后来,心理学研究者沿用了这一定义,认为所有带来暂时性快乐、但在长期时间视角上没有收益、甚至有损身心健康的行为,都属于罪恶快感。
中央圣马丁有学生做了一个超可爱的动画片,讲述人们心中的「罪恶快感」具体是哪些行为:
「听口水歌」☟
「读俗气至极的爱情小说」☟
「坐在马桶上打游戏」☟
「吃松饼配花生草莓酱」☟
「拍无数张自拍,直到拍到完美的那张」☟
一般来说,罪恶快感意味着「心虚的快乐」、「没有价值的放纵」。
香港作家陈冠中形容罪恶快感是「永远嫌自己不够瘦的人偷吃哈根达斯,或者电影学院老师躲在家里看《霹雳娇娃》」。
罪恶快感具备 3 个特点:
1)虽然不犯法,但你在道德上认为这种物质/活动是不正常、不恰当、不正确的;
2)你享受(或经常从事)这种物质/活动;
3)你为自己偶尔沉溺于此感到愧疚、心虚、羞耻。
02
为什么快乐会伴随罪恶感
当我们在做快乐的事情时,所伴随的内疚、自责等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呢?
对快乐的偏见:
不能带来长期利益的快乐,是无用快乐
心理学研究者Shiv和Fedorikhin发现,决定人们是否产生负面情绪的,在于人们对快乐来源的看法。
如果人们认为快乐是即时的、无用的,那么就会在快乐之后产生内疚自责的情绪。
但如果人们认为观看某一作品、体验某种产品是能够获得长期利益的,比如可以丰富文化、增长见识、履行自己的义务责任、增加收入潜力等等,那么他们就不会产生负面情绪。
比如,有研究就发现,人们在观看完一部烧脑电影后,不会产生内疚感,但是如果是一部低俗喜剧片,那么看后就会产生内疚感。
对自我的偏见:
不能抵制无用快乐的我,也是无用的
另外,研究者提出,这种罪恶感,也可能源于个体对于自己抵制诱惑、自我控制的失败。通俗的来讲就是,你会觉得自己沉醉在这种无用快乐之中,是一种极其不自律的表现。
这种“不自律的自我认知”,一方面来源于现实和理想目标的偏离。 比如,明明立下了flag说要在这个夏天结束之前瘦十斤,却在晚饭后又吃了一桶冰淇淋。
另一方面,它来源于现实和社会规范的偏离。比如,当社会倡导“以瘦为美”的时候,薯条炸鸡就变成了爱美人士的公敌。食用垃圾食品就成了一种罪恶。
可是反过来想,假若社会的审美观主张“以胖为美”,吃沙拉是不是就会成为一种罪恶快感了呢?快乐本无罪。说到底,是人们对快乐的态度,强行给快乐罪加一等。
03
你需要让快感不那么罪恶
人们因为“觉得自己不自控”而对快乐产生罪恶感,可真相其实是,这种罪恶感会让你更不自控、更难快乐。
1
罪恶感只会让放纵变得更诱人
被禁忌的愉悦,往往拥有更大的吸引力。
许多情绪研究发现,内疚感可能是消费行为的诱因。吸烟有害健康、未成年人不得饮酒……从结果上看,这样的标识反而会刺激更多的烟酒消费。
研究者 Kelly Goldsmith 发现,罪恶感会转化为真正的感官体验。那些对甜食感到内疚的受试者,在实验里吃掉了更大量的糖果。
2
破罐破摔效应增加了持续放纵的渴望
这个心理现象可能是我们不能只打一小时游戏的原因——既然今晚的自律已经毁了,那就放弃吧(继续毁下去)。
事实上,因为放纵而自我责备的人,更有可能再次放纵。
坎特伯雷大学 Roeline Kuijer 等人发现,相对于积极享受巧克力的人,那些对巧克力有负罪感的参与者,不仅对自控力的信心降低,也更不可能减肥成功。
3
低俗娱乐、垃圾游戏...小小的快乐
能让我们的意志力肌肉得到休息
德国美因茨大学的 Leonard Reinecke 说:每当我们长时间使用自我控制抵制诱惑或做一项不愉快的任务时,这种肌肉的力量就会枯竭。
而时不时地有意识地放纵自己,享受一些无脑快乐,可以让我们摆脱解决问题的模式,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为之后的困难积蓄心理资源,这对于保持意志力和目标感至关重要。
4
更重要的是:
沉溺于无害愉悦,本就是健康的
一篇发表在《Frontiers in Psychology》上的研究发现,玩一点不费力的小游戏可以改善幸福感,增加成就感,减轻压力。
不过,这些行为能发挥好处都有一个前提:你并不会因此感到罪恶,而更觉得这是一种自我照顾。
04
如何更好地享受渴望
#1 消除罪恶愉悦的概念本身
快乐本身是无罪的,有害的是对我们面对快乐的罪恶感。
心理学家埃利斯在合理情绪疗法的ABC模型中也提出:决定情绪和行为结果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于事件的信念。
如果想要走出快乐带来的罪恶感,首先就是要消除罪恶愉悦的概念本身。罪恶快感是不存在的,它更多是一种社会规范,迫使人们觉得:哦,我又犯懒了,我又丧失意志力了,我今天也很没有品味……够了,这个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道德判断。
#2 把它当作是自我照顾的方式
在人生中的许多时刻,单纯依靠意志力是行不通的,因为我们的行为并非基于逻辑或意志。逻辑和意志会影响决定,但最终决定行动的是我们的感受如何。
当你将罪恶快感行为描述成一种爱自己的行为时,我们就有空间后退一步,赶走脑中自我批评的声音,想想有哪些事情可以让我感觉良好,然后选择接受它,将它与羞耻感分离出来。
与其内疚和自责,不如告诉自己:我正在品尝一个美味蛋糕。
#3 不要使用单向度进行自我评价
人们很容易以一维的方式看待自己,并摒弃或否认与我们自我形象其余部分不一致的部分,从而降低自我认同感。
但身份是多维的、复杂的、不断变化的,不仅仅是外貌、工作、品味……这些被赋予很大社会期望的东西。当认可自己也能享受无脑快乐时,我们就完成了一次短暂的边界设定行为,并允许自己描述一个更复杂、更立体的我。
#4 察觉这种行为背后的情绪需要
听起来有些离谱,但有学者认为,罪恶快感与你的童年经历有关。
享受罪恶快感时,我们会与自己的内在孩子(inner child)有更多的联系。这通常会有一种成就感,也是在测试自己可以逃脱多少惩罚。
打游戏、吃蛋糕、看低俗小说……我们可能从这些行为中看到一种更本真的需求:比如曾经渴望成为的人、未被满足的任性、自我成长的某些经验、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当下次有罪恶感潜入快乐时,也许我们不应该忽视或内化它,而是直视它:我知道你为什么在这里,老朋友。谢谢你给我机会了解我自己,提醒我自己的需要很重要。
小孩是不会对快乐感到罪恶的。吃糖的快乐、看蚂蚁搬家的快乐、解出一道数学题的快乐在他们眼里都是一样的。
成年之后,我们顺应着社会的规则,连快乐这件事都开始有了框架、有了限制。
快乐没有高级和低级之分,人们更不应该对快乐感到罪恶。每一种快乐都值得我们好好享受。如果一本低俗小说或者玩两个小时的消消乐,能让现在的生活更轻松,那就尽情享受吧。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jykss.com/post/1067.html
部分信息来源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部分信息可能不准确,如果有任何疑问可以给我们留言或者联系我们
我们将尽最大努力为大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且承诺我们是完全免费公益的!
您也可以点击这里复制我们的微信号并打开微信添加我们为好友
您的宝贵意见将会是我们更新和维护的动力源泉!
Copyright Your 在押人员,服刑人员,刑释人员之家,监所信息导航|jykss.com Rights Reserved.
分享:
支付宝
微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