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因为亲人入狱服刑,估计很多家属这辈子都不会接触到信件。
因为在信息时代,距离再远,一条短信都可即时到传达。
可是没有办法,每个月只有一次亲情电话和一次现场会见机会。
亲情电话一次只有短暂的5到10分钟,而现场会见在疫情期间各监管单位反复暂停,基本难以成行。
所以信件就成了很多家属与服刑人员沟通的重要方式。
一封家书,纸短情长,记录了多少服刑人员家庭的辛酸历程。
也有不少家属好奇。
监狱那头,收到家人信件的服刑人员,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情?
01
欣喜又紧张。
当民警把信件送来时,服刑人员欣喜之余也会感到紧张。
欣喜,是因为终于收到亲人的来信,可以阅读亲人近况,社会发展,也说明亲人没有抛弃自己,内心因此感到欣喜。
紧张,是因为还不知道信里的内容,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家里不会出什么事了吧?
看到信件内容之前,内心是比较复杂的,既期待看到里面的内容,又害怕内容会令人沮丧。
毕竟人在牢狱,如果外面出现突发状况,自己什么都做不了。
02
悔恨和内疚。
打开信后,服刑人员会发现信件的内容几乎都是好消息,因为外面的人大部分都是报喜不报忧。
如妻子的来信:
孩子在家里很听话,家里一切都好着呢,你照顾好自己早点回家。
服刑人员心里多少有些怀疑,家里怎么可能会好呢?她一个女人既要赚钱养家,下班还要接孩子放学,当妈又当爹。
尤其是第一次收到家人来信时,感慨万千,不少人读着读着不知道眼泪怎么就夺眶而出了。
内心充满了悔恨,心里暗暗许诺一定会要好好改造,出去后不能对不起她。
家人寄过来的每一封信,他们都会反反复复,来来回回地看。
甚至过了几天又翻出来看,总害怕遗漏了什么。
03
书信既是亲人的牵挂,也是服刑人员的“面子“。
当服刑人员接过民警递过来的信件时,同监舍同改会投来羡慕的眼光。
这时候,他的心里涌出一种满足感。
在监狱里,有家人管和没有家人管的服刑人员,服刑改造的心态是有很大差别的。
一封家书,无论字数多少,都传递着家人对服刑人员早日回归的期盼。
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项试验:
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
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一辆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
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恙。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这就是著名的“破窗理论”。
犯罪入狱,对于大部分服刑人员,意味着他的价值与主流价值观出现了偏差,价值观这辆“汽车”车窗出现了破损。
而这个破损很多时候只能靠亲情来维修,如果连亲人都放弃了。
就像上面的试验一样,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感,觉得没有人会在乎他。
这个时候,再受到“监狱亚文化”的影响,其他很多重新犯罪的诱因就有可能趁虚而入,灌入这辆“破车”里。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jykss.com/post/1064.html
部分信息来源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部分信息可能不准确,如果有任何疑问可以给我们留言或者联系我们
我们将尽最大努力为大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且承诺我们是完全免费公益的!
您也可以点击这里复制我们的微信号并打开微信添加我们为好友
您的宝贵意见将会是我们更新和维护的动力源泉!
Copyright Your 在押人员,服刑人员,刑释人员之家,监所信息导航|jykss.com Rights Reserved.
分享:
支付宝
微信
发表评论